查看原文
其他

《庚伢子的故事》——螺丝钉的故事

小编月光 政法频道 2023-04-03




今天是3月5日,6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全国各地由此开启了学雷锋热潮。长沙市广播电视台推出六集微纪录片《庚伢子的故事》,追寻60年前的雷锋故事。无论是好农民、好工人,还是好战士,雷锋总是发扬“螺丝钉精神”,“拧到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那么我们常说的“螺丝钉精神”究竟是怎么来的?雷锋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了要成为一颗“螺丝钉”的想法呢?


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上?

——1958年6月7日《雷锋日记》 

虽然是细小的螺丝钉,是个微小的小齿轮,然而如果缺了它,那整个的机器就无法运转了。

——1960年1月12日《雷锋日记》 

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

——1962年4月17日《雷锋日记》 


《雷锋日记》中,有三次提到了螺丝钉,而对于螺丝钉精神的思考与践行,雷锋从未止步。



高楼大厦都是一砖一石砌起来的,我们何不做这一砖一石?

——1961年10月16日 《雷锋日记》 

我是党的儿子,人民的勤务员,我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我就在哪里工作。

——1962年3月16日《雷锋日记》 


时间大约在1957年立夏前后,这一天,雷锋跟随张兴玉书记去胜利农业社检查工作,返回时,在距离县委机关约两三百米远的斜坡路段,雷锋走在砂石路面上觉得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低头一看,原来是一颗生了锈的螺丝钉,便一脚将它踢到了路边草丛里。张兴玉书记获知是一颗螺丝钉后,一声不响,弯腰从草丛里捡起了那颗螺丝钉,用手帕把粘在螺丝钉上的尘土擦拭干净,装进了上衣口袋。几天后,张兴玉书记让雷锋把螺丝钉带去交给县机械厂。


“我父亲一是觉得这个东西有价值,还可以用;二是用这颗螺丝钉作为比喻,其实我们都是这个国家的一颗螺丝钉,国家这个机器上,缺了哪颗螺丝钉都不行。”时任望城县委书记张兴玉的女儿张秀芳表示。

张兴玉书记以螺丝钉精神对雷锋所进行的深刻而生动的教育,在雷锋心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并内化为他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


在望城县城附近,有一条沩水河,解放前常闹洪灾。1957年秋末,望城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整治沩水尾闾洪道及围垦团山湖的决定,雷锋三次主动请缨,要求参加治沩工程。


“我父亲开始是挽留了他,但是他态度坚决,我父亲也就同意了。”张秀芳表示。


于是当时的治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长赵阳城便将雷锋分配到工地继续做通讯员。


“他并不想当通讯员,他想到第一线去挑土。”雷锋的好友冯健回忆道。

雷锋其实很想冲在修坝第一线,但他也知道工地上离不开通讯员,当下便向赵阳城表示:“赵书记请放心,无论给我什么工作,我都能做好一颗螺丝钉。”



其实工地通讯工作并不轻松,指挥部下设有11个大队,共2万多人,分布在宁乡县、望城乌山乡等十几公里的范围内,路途遥远又只能步行。

“那全是泥巴路,很滑的,他的手脚都起了冻疮,他也不叫苦。有时候他跑了整个工程的路程后,耽误了时间,回指挥部已经赶不上饭点了,他也不提出问题,就用热水瓶倒了开水把饭烫热。”雷锋的同事李湘枚表示。

1957年深冬,治沩工程进入紧张阶段,那个冬天特别冷,最低气温达到零下7度。有一次省里发来寒流讯息,当晚十二点左右,有七到八级大风。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分工给各大队电话通知,其中有几个大队的电话怎么也打不通。当时天已完全黑了,这两个大队离指挥部有七八公里远。

“雷锋主动报名说‘我去,你们路线不清楚’。领导说‘伢子,你白天辛苦一天了,去不得’。他说‘不累人’。幸亏他去送信,提醒大家把棚子加固,起风也没有吹走屋。”李湘枚表示。

除了送信,只要有空余时间,雷锋就去参加义务劳动。当时,工地上最艰苦最吃力的就是打硪,李湘枚便是在打硪的时候认识雷锋的。


“他就想学打硪,这打硪是最辛苦的,他回复我‘我什么苦都吃过,我不怕苦,我不怕累。’”李湘枚回忆道。

工地生活条件差,住不好,睡不好,吃不好。为了鼓舞士气,雷锋还将《治沩工地报》上登载的《儿要治沩娘也忙》的诗歌用花鼓戏的曲调唱给大家听。

“后来整个治沩工程都知道唱这首歌。”李湘枚表示。


当同志们称赞雷锋的勇敢精神时,他只是笑着说:“我年轻,需要在风浪中好好锻炼自己呀!”

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是雷锋精神在事业上的具体体现,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雷锋正是以螺丝钉精神进行自策自励,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完全彻底地把自己融于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之中,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简介:《庚伢子的故事》六集微纪录片是由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长沙市文明办、长沙市广播电视台、湖南省雷锋纪念馆联合出品,长沙广电新闻中心制播,挖掘雷锋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家乡生活工作鲜为人知的点滴,探索他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轨迹,探寻雷锋精神的内生成因,回答“为什么是望城走出了雷锋?”“雷锋为什么能红?”“雷锋精神如何在长沙生根发芽,走向全国?”等问题,解析雷锋之问的时代答卷,展现新时代雷锋精神的赓续传承。


请继续期待

《庚伢子的故事》

第五集 “钉子”与“傻子”


“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有事找记者

上“我的长沙”APP《我要找记者》专区


记者:林馥蕾  编辑:月光

政法频道3·15线索征集令来了:您有“料”,我来“曝”!


这个周末长沙又“爆”了!游客再出手,续写“长沙旅游攻略”


从13岁辍学到赴港读博,她被出租车司机的一句话点燃


你“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